张即之的榜书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书法界的瑰宝。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其字形端庄秀丽,笔画雄浑有力,既有古人的风骨,又融入了个人的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欣赏张即之的榜书作品,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的磅礴力量与深邃意境。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张即之榜书作品欣赏 张即之书法特点有哪些”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张即之书法特点有哪些
1.雄浑豪放:张即之的书法风格雄浑豪放,笔力沉厚,气势磅礴,展现出强烈的个性。
2.笔意连绵:他的书法作品中,笔画之间连绵不断,气韵生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3.结构严谨:在字形结构上,张即之注重平衡与和谐,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精心布局,显得非常严谨。
4.意境深远:张即之的书法不仅仅是字形的美,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体现了书法家的人生哲理和审美追求。
考量一位书者的根基是否扎实,楷书往往是最好的试金石,尤其当小楷映入眼帘,更能显现一个人的书法底蕴。而在小楷之中,一个尤为关键的评判标准,便是将字放大后的效果。因为一旦放大,字中的每一笔、每一划,其运笔之细腻,结构之严谨,皆能纤毫毕现,无所遁形。
南宋书坛,有一位书家,他的小楷不仅放大不失其势,反而更显磅礴之气,仿佛蕴含了大字榜书的神韵。这位书家,便是被誉为南宋书坛“殿军人物”的张即之。
张即之,生于公元1186年,卒于1263年,字温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世人称他为“宋书殿军”,然而,若说他是南宋书坛的“救世主”或“头号人物”,亦不为过。因为他的书法眼界,已然超越了宋高宗,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南宋书坛的衰落,古法的失传,以及北宋“尚意”书风的难以延续,都是导致书坛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那时,宋高宗等人更是妄自菲薄,将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划入“野狐禅”之列。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即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南宋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即之的书法,既追溯晋唐之风,又汲取了北宋诸家的意趣。他深入学习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精髓,同时又受到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书法风格——简洁凝练,坚实俊健。他的书法,不仅将南宋书坛拉回了正道,更为后世书家树立了楷模。
张即之一生作品虽不多,但每一件都堪称精品。其中,《汪氏报本庵记》便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用明代詹景凤的话来形容,便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以成一家”。其用笔矫健有力,点画间充满力量感和冲击力,尤其是在放大后观赏,这种力量感更是显而易见。
这件作品,是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避免了前代书法的偏颇之处,融合了诸家之精华,既展现了魏晋的清韵,又体现了唐代的“尚法”精神,同时还融入了宋代的“尚意”意趣。学习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让小楷避免浮弱之弊,更能避免学唐楷的板滞以及学宋人的流俗。
张即之的书法,不仅是他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南宋书坛的一股清流。他的作品,既是对前人书法的传承,也是对后世的启示。他的书法风格,既简洁凝练,又坚实俊健,既有古拙之气,又不失现代之感。这样的书法,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艺术扩展: 相关作品推荐
作者生平简介
张即之(1186-1263年),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宋代书法家。
张即之以父恩授承务邮,铨中两浙转运司进士举,历监平江府粮科院。后为答书荆门军判官厅公事,乌程丞,差签书江阴军判官司厅公事,提领户部犒赏酒库所干办公事,添差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行在检点瞻军激赏酒库所主管文字,监尚书六部门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司主管文字,任扬州通判,改镇江,又改嘉兴,将作监薄,军器监丞,司农寺丞,知嘉兴未赴,以言者罢。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阁,致仕。
张即之的书法从唐人楷法入手,对颜真卿书法有较深入研究,得颜书宽博厚重、雍容大度的形态。后受伯父张孝祥指点,变浑厚为刻急,同时汲取苏轼、朱熹等人的长处,经过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以行作楷”的自家面目。书法多以长锋硬毫信手为之,笔法得当,提按分明,点画变化明显。传世的书法作品有《杜诗七律二首》《汪氏报本庵记》《佛遗教经》。《度人经》《金刚经》等流散于海外。《杜诗七律二首》为张即之64岁时精心之作。《汪氏报本庵记》颇有风采,流露出宋代书法尚意的特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