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文坛巨匠,其书法作品更是独具一格。其书法既汲取了前人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了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仿佛在诉说着苏轼内心的激情与才华。其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苏东坡书法欣赏大图”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心态,秉承“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原则,于酣畅笔墨中追求天真平淡,不刻意雕琢,不计较点画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情之所至,笔墨赋形。他说:“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的书法点画肥厚、结构扁平,黑白分明,用笔灵动、气韵连贯、任情率意,极富笔墨情趣,书卷之气充盈其间,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
苏轼采用“单钩”执笔法,只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发力,同时,他写字时手贴桌面,腕部不动而手指动,活动的空间比较小,侧锋偃卧的笔法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很自然就形成了扁平的形态。

苏轼写的《黄州寒食诗》、情感波澜起伏,用笔转换多变,或正锋,或侧锋,极为自然。的儿行写得还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扇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山逐渐沉首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写“病起领已白”五字,字形由大而小;“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痛感生活的艰辛和被放逐的切肤之痛,感情突然汹涌澎洱,难以自抑,字形由小而大。后面的字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塗穷”三个字,令人感到极为突兀,内心的悲愤与惆怅跃然纸上。苏轼将情感的失落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随意倾斜俯仰。《黄州寒食诗》的书法艺术把凝重与飞动、悲愤与平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后人称为“第三大行书”。有人认为,第一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以韵胜,第二大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气胜,而此《黄州寒食诗》则以意胜。
最能体现苏轼这种肥腴、扁平特征的书法作品有《归去来辞》(现藏北京故宫)、《前赤壁赋》(现藏台北故宫)、《洞庭春色赋》(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

苏轼给他的朋友写的信札显得格外清新,用笔坚挺锐利、平淡洒脱,章法疏朗有致,正如黄庭坚所评:“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在黄州时期,苏轼给好友陈季常写的《新岁展庆帖》(现藏北京故官)和《人来得书帖》《致季常书》和《致知县朝奉书》,字体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于平淡中见奇趣,书卷气息极为浓厚。苏轼所书的碑刻《表忠观碑》,善于融势人碑,与唐碑不同,法度之外兼有气势;又以帖的布白融人碑刻,字字紧逼,不留空白。整幅用笔娴熟,笔笔实在,不掺虚锋,方整俊伟,以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为宗,又成自家面目。

苏东坡坎坷的经历造成了他复杂的性格。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和佛、道超世脱俗的思想拯救了他,使他在想苦孤独时不至于被击垮;通过书法等活动自得其乐,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度, 一种高明的顿悟。
苏轼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他的笔触,如同山间的清泉,洗涤着人们内心的尘埃。他的字迹,犹如深秋的枫叶,红艳而热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他的书法,是北宋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才华、激情与不朽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艺术扩展:中国国画高清作品集
历代书法高清大图合集
历代国画高清合集(含近现代)合集
中国敦煌壁画高清合集
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合集
李可染高清作品合集
吴冠中高清作品合集
张大千作品高清合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