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观看了一场漫画家蔡志忠的演讲,他说:“其实努力是最没有用的”。这句话并不是说让让大家不去努力,有时候努力只是比不努力结果好一点罢了,人生的法则就是如此,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特性加以发挥,将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只要掌握这一点,那么成功就存在捷径。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天道酬勤”,所谓的“勤”,千百来年已然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坚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幼儿,想要零基础学画画,想要达成目标还是得看“勤”。
互联网思维的冲击,如何用“互联网+”融入美育教育是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前两年国家推行的“宽带中国”战略也让艺术绘画的推广迎来新的转机,如何实现城乡城际学校美育资源共享。成为教育厅关于美育工作意见讨论的热题。
只有建设高质量的美育网络资源和平台,关键在于实现“互联网+”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大美育”的聚焦点,毫无疑问是学校美育课程与教学。美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发展的跑道。如何架设这条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跑道,如何引领学生在这条跑道上朝着综合发展目标准确、愉悦地奔跑,是“互联网+大美育”课程与教学建设最重要一环。
一、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是互联网美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尽管美育课程建设包含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但它能否达到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是关键。
因此,“互联网+”与美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支撑要落在内容设计上。
二、深度融合的实施手段是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是实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文本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且自上而下。其教学效果的评测主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互联网+”与美育要深度融合,必须变革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
三、深度融合的实现渠道是师生创生审美化教学
互联网审美转化是搭建在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桥梁,这也是审美化教学操作的着力点。我们可将其提炼为四个方面的转化。
(1)教学要素转化为开放的审美对象。
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互联网的软硬件环境,如软件界面设计、操作便利度、网络响应速度等,转化为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和体验力的对象。
(2)教学空间转化为立体的审美空间。
将传统封闭狭窄的实体教室转化为具有丰富资源、开阔视野的立体审美空间,将学生的眼界从有限的黑板解放出来。互联网审美转化充分体现了美育的人文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美育活动看作一个促进和引导学生步入理性境界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自由的审美和艺术活动中情感得到抒发、个性得到表现、精神得到升华的过程。
(3)教学关系转化为以爱为纽带的审美关系。
将以往生硬呆板的教学关系,转化为师生相互欣赏、共同成就,创造教学美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以爱为纽带的,因为爱是追求与外部世界相互协调的态度,它类似于审美态度,是无私的、热忱的、开放的。
(4)教学过程转化为身心愉悦的审美活动。
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体验、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活动,并且这样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发挥个性,发表独到见解,相互赞赏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有人说学美术绘画,有时候“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但你知道吗?萨古鲁说:当一个人全然得付出所有,就会超越局限,进入到忘我无为的境界。过一段时间,这种无为的状态就会稳定下来。到那时,你内在的天赋就能充分绽放,你不需要努力,就能轻而易举的成功。
iPad学绘画有没有用,任何外部因素影响最终效果的,也只能表明你还不够热爱。当你热爱绘画时,努力就变成一股子动力,更意味着目标坚定的毅力。学绘画光靠各种工具是没有用的,最主要是做自己热爱的并拿手的强项,投入进入,享受其中,而不是一味询问外部因素是否会导致失败。
以上就是关于ipad学画画能学好美术吗?如何用“互联网+”融入美育教育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画画的相关资讯,请关注水彩迷官网。
评论